
西董大院簡介
西董大院位于騰沖市董官村,因清末民初居住于此的董氏家族極富商界盛名而稱為西董。西董大院在當地又俗稱“小桃園”或“大巷道。
清末民初,極邊第一城騰沖商賈云集,號鋪林立,群雄并起,涌現出雄踞四方縱橫商海的“東董、西董、南劉、北鄧”四大名商。西董的“茂恒”商號作為騰沖歷史上第一家跨國集團公司,商號分支機構遍布國內及東南亞,商業貿易輻射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。一九三七年出版的《云南正氣歌》一書中寫道:“騰越人善經商,其家資富有者,首推“東董”、“西董”,而“西董”尤勝。
董氏族人聚居于此,源于董姓先祖董救,于明洪武十五年(1382)隨沫英平定騰沖,以軍功封武信將軍,分守騰沖,職傳八代。董姓族人一支人到董官村聚族而居,則是從到騰沖第六、第七代祖開始,至清咸豐、同治年間,均為一姓同居,至今已綿延至第二十一代。為了紀念董氏先祖的顯赫官職和功名而取村名為“董官村”。
在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,“西董”發展成為集軍功世家、耕讀世家及商旅世家為一體的名門旺族。文經武備,代有賢人,名商大賈,馳聘商海。到清朝中后期至民國年間,董氏家族經營商貿者代代相傳,不斷發展壯大。先后創辦“福春恒”、“春延記”、“茂興祥”、“永裕號”、“信記”,等十余個跨國商號。特別是到民國初年,“春延記”與“茂延記”實行強強聯合,組建成跨國集團公司“茂恒”,將進出口貿易推向鼎盛時期。其分支機構遍及國內及東南亞26個重要城市,從而成為稱雄一方的西部名商。
“亦商亦儒”是西董族人的一大特色。數百年間,董姓族人遵循“耕讀傳家”的古訓,崇文尚儒之風世代傳承。出現了董大純等學界名師、文壇高手。而投身商界的董氏族人皆儒雅知書,幾乎人人都能詩能文,多有詩集文章流傳于世。
愛國愛鄉,是西董家族的優良傳統。1942年,騰沖正處于水深火熱的抗戰中,西董慷慨解囊,由董六老爺籌資兩百余萬元捐獻飛機兩架,用于物資和人員的運送,并把自己的豪宅捐獻出來作為遠征軍54軍抗戰指揮部,帶領全家人搬到后山住起了窩棚;1944年,抗戰結束,騰沖縣城一片廢墟,沒有一間完整的房子,沒有一片完整的葉子,董六老爺做了一個幾乎傾家蕩產的決定,出資6000萬國幣(相當于現在的60億人民幣)支持騰沖縣城的戰后修復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中的1500萬元捐資修建國殤墓園,以安慰抗戰將士的鐵血忠魂,譜寫了“上能救國家,下能濟貧民”的西董贊歌和傳奇。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有口皆啤。因此,西董被騰沖人稱為富而能仁的積善之家。如今,西董族人枝繁葉茂,興旺發達,人才濟濟。
西董大院歷經百年發展,建國后家族企業多數捐獻給國家建設,后人現只專注于翡翠產業的經營,大院以西董六老爺董南軒老宅為主的古院落群為依托,繼承和弘揚家族百年商賈文化和翡翠文化,以誠信贏天下,愛國愛鄉為己任,現已發展成為以翡翠開采、加工、經營為主業,集騰沖特色美食、古村落保護、西董商旅文化開發為一體的百年老店,知名品牌,成為新一代的翡翠大王。